丟人現眼的高等學府慘不忍睹的民意調查

害港集團蘊釀多時的「港獨」議題,包括煽動「膽正命平」的廢青上街高舉「港英旗」以「示威」;到<賤果>、<冥報>為首的媒體渣滓「造勢助攻」;最後當然少不了有錢使得鬼推磨,由「學術界」接力出招,為「港獨」議題提供了有力的「學術證明」!

不過令大家大跌眼鏡的是,是次「學術研究」竟不是由黎賤英頭號學術走狗,有香港民調之父之稱的香港大學鐘庭耀主持,反而由香港大學的半世紀競爭對手中文大學一手承包!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真的是古今不變的真理!

可能中大「學者」自甘墜落作為害港集團的打手及走狗經驗不足,是次「民意調查」製作之粗劣實在是叫人慘不忍睹。直是為了「生果金」就完全不理就此賠了大學百年聲譽之「壯舉」!且讓我們看看是次「民調」的「學術水平」有多高!!

首先,假定訪問的對象-「香港人」必需是黃皮膚黑眼睛,祖父或父輩或受訪者皆是於中國內地或香港出生,現居於香港的香港永久公民。(這亦吻合香港人口結構當中大絕大部分人口比例,而本文中「香港人」一詞亦沿用此定義。)否則,如訪問重慶大廈中旅居香港的印度南亞兄弟;或星期日於維園休憩的外傭、又或訪問喬寶寶盛智文等人,希望他們回應是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這是完全沒有半點意義可言!除了把簡單問題變得複習,非是本文及問卷調查的原意。

其次,問卷設計本應由問題及可供選擇的答案必需語意清晰,受訪者能清楚了解當中含意;而非故意語意含混令人摸不著頭腦,從而可以江湖術士、教會神棍講耶穌等「方法學」,對問卷結果作出「人殊言殊」、「隨口噏當秘笈」的詮釋。

是次中大的民調其中一條問題是問及受訪者覺得自己是什麼人,四個選項分別是:「香港人」、「中國人」、「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因有部分受訪者選了「香港人」這個答案,學棍及媒體敗類就以此大造文章,說有幾多幾多香港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云云!

問題來了:為什麼選擇了「香港人」就等於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問卷調查的設計者與及受訪者可曾清楚了解四個答案之間的分別嗎?不可能!因為厚道一點說的話,問卷的設計本就「不科學」。(難聽D講根本就係垃圾!)受訪者忽然聽了四個不知所謂的「選擇」,無論他是否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同時是中國人」,也可能出於本能直覺選了「香港人」或「中國人」這兩個答案其中之一。但選了「香港人」的受訪者,內心根本沒有否定自己是「中國人」這一身份,中大「學者」的馬後炮解簽,認為選擇了「香港人」的人都是對「中國人」這一國民身份的否定。如此「學術水平」,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要強迫受訪者從「香港人」及「中國人」之中二選一本已叫人不知所措。現在再另外加上「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這兩個選擇就更加叫人頭大!(或令識者恥笑到噴飯!)到底問卷設計者,牠們知道自己想表達什麼嗎?是「香港人 implies 中國人」及「中國人 implies 香港人」?還是「香港人 and 中國人」及「中國人 and 香港人」呢?相信叫中大哲學系李天命教授出馬,也不會明白呢份垃圾問卷到底想問什麼!而四個可供選擇的答案之間又有什麼分別!

不論各位是否認同「港獨」也好,全盤否定中國政府也好,「香港人」及「中國人」的關係,只可能是下圖圖1(香港人是中國人的一部分)、或圖2(香港人不屬於中國人)。如果問卷的設計是想了解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的認同,何需含糊其詞把四個混淆視線的答案列出來以供市民選擇,只需有話直說,問受訪者:你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同時是中國人」,還是認為自己「是香港人但不是中國人」便是!很難相信堂堂大學學者(學院院長),竟然可以設計出一份連大學本科一年級生水準也不如的垃圾出來!這種垃圾不如的民調都可以叫做「學術研究」!?嘿嘿嘿嘿嘿。。。。。

圖1:香港人是中國人的子集

圖1:香港人是中國人的子集

圖2: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圖2:香港人不是中國人

分析到此,幾可大膽斷言是次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設計這份問卷的目的就是令受訪者對各種選擇無所適從。最後學棍就可以把「民調結果」任意套上牠們預設的立埸,作出各種不負責任的「偽學術斷言」!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希望閣下勇於承擔,為是次如此丟人現眼,同時令中大師生、同袍、校友蒙羞的「學術研究」負責!不要為了超越香港大學民調權威鐘庭耀的「學術成就」,而最後落得與鐘一樣成為學術界之恥!

最後,和大家來一個思想實驗。假設有一位「奶粉專家學者」想找出「香港大中小學學生不懂得2是雙數」的結論,於是精心打造了一份「調查問卷」訪問各大中小學生:「你知道1+1等於多少嗎?」可供選擇的答案(哈哈哈!相信大家也估到!)就是:「1+1=2」;「1+1是雙數」;「1+1=2,但1+1也是雙數」及「1+1是雙數,但1+1也是等於2」。想當然該「專家」得出有三成香港學生不知道「2是雙數」這一驚天大發現!而故事還未結束,「學術研究」結果推出之後「民調學者」不但沒有被大學即炒,更沒有被學術圈子所恥笑;而且獲得香港一眾傳媒所熱追捧,成為報章電台常客,名利雙收呢!這的確是一個令人笑到落淚的笑話!現實,原來比小說更瘋狂!

丟人現眼的高等學府

丟人現眼的高等學府

 

調查稱少於三成80后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

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但一項最新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港人身份認同”越來越明顯,其中“80后”的年輕受訪者“港人身份認同感”最為強烈。有香港媒體在報導中解讀稱,調查結果反映部分港人“抗拒中國人的身份”、“國民身份認同感低”。不過,負責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12日向《環球時報》記者澄清說,香港人對“港人身份認同”與“國民身份認同”並不存在矛盾,調查顯示港人“本土意識”增加的同時,也顯示過去十多年來香港人對於國旗、國歌或解放軍等國家象徵自豪感相對有上升。

據香港《東方日報》12日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上月中進行民意調查,以電話訪問了819名港人,其中一個問題要求受訪者回答自己屬於哪一類人,四項選擇為“中國人”、“香港人”、“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以及“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調查發現,有42%的受訪者選擇自己是“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較兩年前進行同樣調查時的44%的數據稍降。其次有23%的受訪者選擇純粹“香港人”身份,是自2008年以來的新高。另外22%的受訪者稱自己是“中國人,但也是香港人”;覺得自己純粹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只有12%,是97回歸以來的新低點。此次調查又特別將受訪者分成兩批,一批為30歲或以下的“80后”,另一批則是“非80后”,結果發現“80后”對“中國人身份”不太認同,選擇是“中國人”的只有2.4%,但非“80后”的比例卻有15.9%。

調查結果出爐后,香港媒體紛紛加以解讀,稱調查結果反映“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比例現新低”。香港《明報》12日頭版頭條的新聞標題是《港人國民認同感見新低,抗拒國旗國歌新高》;香港《晴報》12日的新聞標題也是《港人認同中國人身份創新低》。

調查結果引發香港輿論的爭議。香港特區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表示,港人有如此意識,相信與特區政府只顧民生政策,沒有全力駁斥“港獨”言論有關。他認為,近期不少有心人士多次高舉代表港英時期的“米字旗”,乘機炒作“港獨”思潮,但特區政府未予以駁斥,这只會令施政進一步困難。兼任香港青聯顧問的中華進出口商會副主席許華傑說,若香港青年因政治理由而抗拒內地,將失去很多工作發展機會。但《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劉乃強形容“民意如浮雲”,他認為很難單靠民調去評估民意趨勢。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雷鼎鳴表示,此次中大的調查“有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設一個“是香港人,但不是中國人”的選項供受訪者選擇,只有新增這個選項才能直接測試到港人對“國民身份”認同感的最終態度是什麼。

負責此次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12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澄清說,香港人對“港人身份認同”與“國民身份認同”並不存在矛盾,雖然調查顯示香港人的“港人身份認同”越來越明顯,但調查同時也顯示,過去十多年來香港人對國旗、國歌或解放軍等國家象徵自豪感上升,比如,在1996年,只有30.6%的受訪者對國旗有自豪感,今年的調查則有37.6%;另外,在1996年,只有10%的受訪者對解放軍有好感,但今年已增至21.5%。

馮應謙認為,香港人對“港人身份認同”增強,只因近年相關討論多了,讓大家思考自己的身份問題。至於“80后”較傾向認同“香港人的身份”,是因為近年香港教育推行通識課(相當於內地的社會課),鼓勵獨立思考,令年輕一代較願意參與社會事務及思考身份的問題。他說,“如果調查是在奧運或者國慶期間進行,我相信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比例會大大增加。”

對於近日香港出現“港獨”爭論,馮應謙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港人大多數選擇“香港人、但也是中國人”一項,可見支持“港獨”只是很少數。事實上,近六成受訪者表示“兩個月一次或更多地”往返大陸,這反映大部分香港人都認為,與內地接觸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馬傑偉-馮應謙-香港身分認同研究的時代意義

香港之可貴

香港之可貴,學術自由是其中一面。學者本於個人志趣,思考具學術價值的研究項目,上下尋索,以學界認可的方法,作出有效分析。多年以來,值得港人自豪的是,香港學界一直堅持學術並非為政治服務,此一共同肯定的學術道德,令香港思想多元,概念創新,在國際學術界取得驕人成就。而研究項目是否嚴謹、是否及格、屬優屬劣,香港學界自有嚴格標準。由申請經費,到學術出版,層層關卡,均有行規。學術成果進入公眾論壇,歡迎批評指正。然而,若政權直接間接的點名批評,並因應政治方針,在千百個研究項目中,抽出有違主旋律的幾個,評判其學術優劣,令學者除了關心國際學術準則之外,顧忌政治風險,若此變成風氣,將會損害香港學術自由,對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打擊尤甚。國內學術界為國家、為黨服務的風氣,長年傷及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基本。

不自貶也不會自吹自擂

有關此研究不夠嚴謹的批評,我們不自貶也不會自吹自擂。多年數據,我們分別撰寫多篇論文及專著,通過多重評審,發表於國際學刊及信譽良好的學術出版社。可以肯定的說,在香港既有的學術行規之下,此項研究在學術上是及格的。至於是否迎合今天中央的政策?是否在政治上及格?我們不會多想。若香港學者把心思放在政治及格的問題上,香港學界將受到深入骨血的傷害。

或許在下文我們集中談一談香港身分調查的時代意義。詢問受訪者是香港人、中國人,還是香港中國人,有評論指是偽命題,還有一些文化評論者批評這類研究是社會學家無中生有「創造」出來的身分區別(這一組問題於80年代由社會學家劉兆佳、關信基開展)。偽命題的批評,是昧於香港當下處境的獨殊性。出現香港人 / 中國人在價值觀及情感認同上的分野,有其殖民地的背景。無論社會體制、政治格局、普及價值觀,內地與香港在九七前後,均有明顯分別。當然,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城市認同大多從屬於中國人的身分之下。然而,香港這個城市,在普世價值方面,仍與國內有頗強的分野感。所以,在九七前後,探測港人認同上的微妙變化,在學術與政策方面,都甚有參考價值。

阿賤狗馬傑偉

阿賤狗馬傑偉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國民教育系列, 生果黑金港奸所, 香港教育界敗類 and tagged ,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